感謝神, 星期一又到了! 除去 主日與週一 的分割。以上帝的 5P 祝福擁抱並享受我們的工作: 神的 同在, 能力, 應許, 供應和驚喜!帶耶穌去工作 – 別把耶穌留在家裡。不要把耶穌鎖在辦公室門外。在辦公室為耶穌留個座位 — 邀請耶穌介入,在工作中整合我們的信仰工作乃是祝福, 工作不是詛咒。在工場領受上帝的祝福,讓自己成為工場的祝福。
SUBSCRIBE

26. 公義地工作

閱讀經文:以西結書18:5-9

以西結書18:5-9中指出了一系列公義和邪惡的行為。這些行為是判定一個人“存活”或“死亡”的準則。其中四個行為是和工作相關:將欠債之人的當頭還給他,將食物給飢餓的人吃,未曾向借錢的弟兄取利,以及公義地工作。

以西結書18章不僅僅是一套被擄期間的生活準則,也是對被擄之人絕望心情的回應。它回應了以下幾個問題 —— “如果我們是神的子民,為什麼我們會被擄?“,“為什麼我們會遭受苦難?”,“神真的在乎我們嗎?”—— 神沒有給出答案來反駁他們,而是呼召他們在以往的過犯和未來的歸回之間,在應許和成就之間,在問題和解答之間,要公義地生活。

在職業追求中活出個人的公義,為我們當前的處境增添生命和意義。因為它預設了更美好的明天,把未來神的國帶入到當下的生活中,並使我們瞥見神對祂的子民作為一個整體的期待。神會獎賞這種只有靠著新的心和新的靈才能做到的行為。

禱告主耶穌,求你賜給我一顆新的心和正直的靈,好讓我可以公義地生活。阿門。

進一步探索:閱讀“以西結書18”,摘自工作神學聖經註釋。


内容由Theology of Work提供,并授权Called To Work職場使命翻译及刊载. 由工作神学项目公司(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Inc.)推出的工作神学项目,基于www.theologyofwork.org发布的在线资料,依据“知识共享”组织(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非商业性使用4.0国际(CC BY-NC 4.0)许可协议受权使用。 您必须给出工作神学项目组公司(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Inc.,)适当的署名,且不得以任何方式暗示授权人为你或你的使用方式背书,在非商业用途下,可自由分享(复制、发布及传输),重混(调整)此份材料。 © 2014 by the 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若無其他標註,經文引用皆出於新標點和合本聖經。Copyright © 1996 Hong Kong Bible Society. Used by permission

25. 世界的破碎

閱讀經文:耶利米哀歌3:31-33,39-41

在圍攻兩年後,巴比倫人佔領耶路撒冷,拆毀城墻,擄掠和摧毀神的聖殿,並將身強力壯的百姓流放到巴比倫。耶利米是少數留在這片土地的倖存者之一。他的周圍是一些在飢荒中苟延殘喘和親眼目睹孩童們被餓死的人,而假先知則繼續誤導百姓,使他們不能明白神的旨意。耶利米哀歌描繪了這座城市的荒涼和百姓的絕望,同時也強調荒涼的原因。

這裏我們看到詩人在創作。在五首結構嚴緊的詩歌中,他用城中盡行殺戮震撼人心的畫面,來描繪神是如何允許祂的子民因所犯的惡行而受懲罰。儘管悲痛萬分,藝術家還是以一種克制的詩歌形式去捕捉這滿目瘡痍的景象。這種藝術可以幫助人去釋放自己的情感。

在耶路撒冷被摧毀的時候,無辜者和有罪者一同受苦。忍饑挨餓的孩童們和像耶利米一樣忠心的先知,與那些因爲罪而導致這城市走向滅亡的人,承受同樣的痛苦。在這墮落的世界,這就是生活的現實。當企業因為錯誤決策,重大過失或公然的違法操作而倒閉,無辜者和罪魁禍首一起失業和失去養老金。與此同時,對於職場上的基督徒而言,今生不公平的待遇並不是永恆的。神掌權,祂的慈愛永遠長存。在這個充滿罪惡的制度和沒有原則的領導手下做事,持守這神聖的事實並不容易。但是耶利米哀歌告訴我們,“主必不永遠丟棄人。”我們憑著對永生神的信心前行,祂的信實絕不落空。

禱告:主耶穌,這個世界的破碎有時候超出我所能承受的。當生活和工作不如意的時候,幫助我對你充滿信心和盼望。阿門。

進一步探索:閱讀“耶利米的詩作:哀歌“,摘自工作神學聖經注釋。


内容由Theology of Work提供,并授权Called To Work職場使命翻译及刊载. 由工作神学项目公司(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Inc.)推出的工作神学项目,基于www.theologyofwork.org发布的在线资料,依据“知识共享”组织(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非商业性使用4.0国际(CC BY-NC 4.0)许可协议受权使用。 您必须给出工作神学项目组公司(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Inc.,)适当的署名,且不得以任何方式暗示授权人为你或你的使用方式背书,在非商业用途下,可自由分享(复制、发布及传输),重混(调整)此份材料。 © 2014 by the 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若無其他標註,經文引用皆出於新標點和合本聖經。Copyright © 1996 Hong Kong Bible Society. Used by permission

24. 為共同的益處效力

閱讀經文:耶利米書29:7

在耶利米書29章中,先知提醒人們注意,神的旨意是要讓祂的子民的工作不僅祝福以色列人,還要祝福和服事他們周圍的社區。

流亡中的假先知向被擄的猶太人保證說,神的恩惠總是會眷顧以色列,而把鄰國排除在外。巴比倫會衰敗,耶路撒冷會得救,以色列人很快就會回家。耶利米試圖用神的真道來對抗他們虛假的宣告:巴比倫會是這一代人唯一的家園。神呼召百姓們在那片土地上辛勤耕耘:“蓋造房屋……栽種田園吃其中所產的。”作為神的子民,意味著猶太人要在那裡繁盛起來,儘管那是他們接受懲罰和悔改的地方。而且,猶太人在巴比倫的繁榮也和巴比倫的繁榮息息相關。

耶利米在兩千六百年前對公民責任的呼籲至今仍然有效。我們被呼召為整個社區的繁榮而效力,不僅僅只是為自己有限的利益。就如同耶利米時代的猶太人,我們遠非完美。甚至可能因為我們缺乏信心和腐敗而受苦。然而,我們被呼召和被裝備去成為我們生活和工作所在社區的祝福。

基督徒為神忠心地工作是為了所有人的益處,從非神的子民開始,藉著他們延伸到神的子民。成功的商業領袖明白,他們若優先考慮客戶的需要,產品開發、市場營銷、銷售和客戶支持才能更有效。或許這就是耶利米書中最深遠的經濟學原則,為他人的益處效力是自己得益處唯一可靠的途徑。

禱告:主啊,你說 “要為那城求平安”,還要“為那城禱告耶和華,因為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著得平安。”我為我的社區和職場的平安禱告。求你指引我如何藉著我的工作,無論是有償還是無償的,來祝福周圍的人。阿門。

進一步探索:閱讀“通過工作祝福更廣泛的社會(耶利米書29)”,摘自工作神學聖經注釋。


内容由Theology of Work提供,并授权Called To Work職場使命翻译及刊载. 由工作神学项目公司(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Inc.)推出的工作神学项目,基于www.theologyofwork.org发布的在线资料,依据“知识共享”组织(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非商业性使用4.0国际(CC BY-NC 4.0)许可协议受权使用。 您必须给出工作神学项目组公司(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Inc.,)适当的署名,且不得以任何方式暗示授权人为你或你的使用方式背书,在非商业用途下,可自由分享(复制、发布及传输),重混(调整)此份材料。 © 2014 by the 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若無其他標註,經文引用皆出於新標點和合本聖經。Copyright © 1996 Hong Kong Bible Society. Used by permission

23. 在工作中受苦

閱讀經文:以賽亞書29:13;58:6

基督徒傳統上把以賽亞書中受苦的僕人等同於耶穌。以賽亞書中僕人受苦的景象提醒我們,作為神的僕人,就像耶穌一樣,我們可能被呼召在工作中做出自我犧牲。

神的標準呼召我們藉著工作來滿足公平和公義的需要。作為主的僕人們,我們被呼召去滿足尚未完成的需求。在職場上,這可能表現在許多方面:關心被壓迫的員工或同事,注意銷售給客戶的產品的完整性,避免采取捷徑卻剝奪人們的參與,甚至在物資匱乏的時候拒絕囤積。

作為蒙神的恩典救贖的一部分,我們可以成為恩典的器皿,造福身邊的人。有機會使我們的職場更公義,更富有同情心,更致力於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我們這樣做時,就可以在小事上實踐僕人的使命。

相反地,在其他時候,按照神的旨意做是很困難的。職場上的某些人或體制可能會阻擋神帶領我們的方式。自己的罪和缺點可能會破壞我們已經取得的任何成就。即使我們做出最大的努力似乎也沒有多大作用。

儘管我們常常會感到氣餒,工作最終的結果掌握在神的手中。相信神不僅僅使用我們所做的,而且會在祂的時間裏成就。

禱告:神啊,你在你的時間裏讓萬事成為美好。即使在困難時刻,即使我看不到工作果效,使我相信你的旨意將會成就。阿門。

進一步探索:閱讀“工作中的僕人(以賽亞書40章以下)“,摘自工作神學聖經注釋。


内容由Theology of Work提供,并授权Called To Work職場使命翻译及刊载. 由工作神学项目公司(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Inc.)推出的工作神学项目,基于www.theologyofwork.org发布的在线资料,依据“知识共享”组织(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非商业性使用4.0国际(CC BY-NC 4.0)许可协议受权使用。 您必须给出工作神学项目组公司(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Inc.,)适当的署名,且不得以任何方式暗示授权人为你或你的使用方式背书,在非商业用途下,可自由分享(复制、发布及传输),重混(调整)此份材料。 © 2014 by the 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若無其他標註,經文引用皆出於新標點和合本聖經。Copyright © 1996 Hong Kong Bible Society. Used by permission

22. 工作, 休息和家庭

閱讀經文:雅歌7:11-12

雅歌描述了一男一女的婚姻以及他們的結合。因為擔心對於注重禮節的宗教社會來說過於不雅,基督教的傳道者和作家們傾向於回避《雅歌》,或只用比喻的方式解釋它。

結婚後,這對戀人組成一個家庭,這是古代經濟活動的主要單位。夫妻之間的激情是將家庭凝聚在一起的黏合劑,通過家庭生活和工作中的順境、逆境、喜樂和壓力來維繫家庭團結。

從這些經文,我們看到了源自以色列地理景觀和農業的影像。男女之愛的喜樂和他們的工作世界是密切相關的。他們用在花園裡和羊羣中看到的影像,來表達自己的幸福。

在工業革命之前,大多數人與家庭成員一起工作。這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區仍然延續著。《雅歌》描繪了這種工作模式下田園詩般美好的景象。事實上以家庭爲基礎的工作坊已經被貧窮、繁重的勞動、羞辱、契約勞工,奴役制度以及虐待性的關係所破壞。然而,《雅歌》表達了我們的渴望—— 和神的設計——就是工作可以被編織進我們的關係中,從家庭開始。

你如何才能找到工作、休息和家庭生活的節奏呢?

禱告:耶穌,求你在我的工作,閒暇時光和人際關係中都與我同在。阿門。

進一步探索:閱讀“激情、家庭和工作(雅歌3:1-8:5)”,摘自工作神學聖經注釋。


内容由Theology of Work提供,并授权Called To Work職場使命翻译及刊载. 由工作神学项目公司(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Inc.)推出的工作神学项目,基于www.theologyofwork.org发布的在线资料,依据“知识共享”组织(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非商业性使用4.0国际(CC BY-NC 4.0)许可协议受权使用。 您必须给出工作神学项目组公司(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Inc.,)适当的署名,且不得以任何方式暗示授权人为你或你的使用方式背书,在非商业用途下,可自由分享(复制、发布及传输),重混(调整)此份材料。 © 2014 by the 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若無其他標註,經文引用皆出於新標點和合本聖經。Copyright © 1996 Hong Kong Bible Society. Used by permission

21. 給予和獻上感謝

閱讀經文:傳道書2:18-25

如果把積累財富作為工作的更高的目標,會怎麼樣呢?在傳道書中證明這比花錢享樂更糟糕。財富會帶來繼承的問題。當你去世時,所積累的財富可能會傳給完全不配得的人。這令人如此煩惱,以致於傳道者,傳道書的敘述者,說:“我轉想,心便絕望。”(傳2:20)

像傳道者一樣,今天很多人積累了巨額財富卻覺得極其不滿足。當我們追求财富的时候,不論已經擁有多少,似乎都覺得不足夠。當我們獲得財富,開始意識到生命有限,如何有智慧地把財富捐贈出去似乎成為一種難以忍受的負擔。

傳道者在給予財富時並不比獲得財富時更感到滿足(傳2:18-21)。神在天上因著給予而來的滿足,不知爲何,傳道者卻無法得到。他似乎並不考慮為一個更高的目的而投資或捐獻財富的可能性。

但神是一位給予者,祂的禮物包括吃、喝和喜樂(傳5:18, 8:15),資財豐富(傳5:19, 6:20),尊榮(傳6:2),正直(傳7:29),我們居住的世界(傳11:5)以及生命本身(傳12:7)。我們該如何為這些禮物獻上感謝?我們該如何在給予中找到喜樂?

禱告:“我們沒有禮物可以回報你的愛,唯有你現在所渴望的:我們謙卑和感恩的心!”阿門。(歌詞由馬蒂亞斯·克勞迪斯創作,簡·坎貝爾翻譯)

進一步探索:閱讀“工作是捕風(傳道書1:12-6:9)”,摘自工作神學聖經註釋。


内容由Theology of Work提供,并授权Called To Work職場使命翻译及刊载. 由工作神学项目公司(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Inc.)推出的工作神学项目,基于www.theologyofwork.org发布的在线资料,依据“知识共享”组织(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非商业性使用4.0国际(CC BY-NC 4.0)许可协议受权使用。 您必须给出工作神学项目组公司(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Inc.,)适当的署名,且不得以任何方式暗示授权人为你或你的使用方式背书,在非商业用途下,可自由分享(复制、发布及传输),重混(调整)此份材料。 © 2014 by the 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若無其他標註,經文引用皆出於新標點和合本聖經。Copyright © 1996 Hong Kong Bible Society. Used by permission

20. 箴言31章和工作

閱讀經文:箴言31:10-31

在箴言書的末尾,提到了這卷書和職場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在書的開頭遇到的智慧女性,在這書最後的22節經文中(箴31:10-31),再一次以真實的、活生生的形像出現,和合本稱之為“才德的婦人”。

這段經文重點強調了這個婦人作為家庭手工業的創業者及其對僕人和工人的工作需要管理。箴言31:10-31不僅僅適用於職場,它本身就發生在職場中。在整本箴言中,這位堅強的女性都被描繪成一位有智慧的工人:她誠實可信、勤勞、精明、慷慨、公義,並且能謹守舌頭。她在這卷書的作用是對每個人工作價值的肯定。

在箴言書中,智慧之道總是源於敬畏神。書中描述了這位英勇的婦人的能力和美德,以及在受人尊敬之後,也揭示她智慧的源頭。“惟敬畏耶和華的婦女,必得稱讚。”(箴31:30)

禱告:主啊,願我在工作中的卓越,是出於對你的敬畏和愛。阿門。

進一步探索:閱讀 “箴言和工作的關係”,摘自工作神學聖經注釋。


内容由Theology of Work提供,并授权Called To Work職場使命翻译及刊载. 由工作神学项目公司(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Inc.)推出的工作神学项目,基于www.theologyofwork.org发布的在线资料,依据“知识共享”组织(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非商业性使用4.0国际(CC BY-NC 4.0)许可协议受权使用。 您必须给出工作神学项目组公司(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Inc.,)适当的署名,且不得以任何方式暗示授权人为你或你的使用方式背书,在非商业用途下,可自由分享(复制、发布及传输),重混(调整)此份材料。 © 2014 by the 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若無其他標註,經文引用皆出於新標點和合本聖經。Copyright © 1996 Hong Kong Bible Society. Used by permission

19. 當不道德的人成功時

閱讀經文:詩篇49:16-19

有時候,我們認為義人理所應當生活順遂,而惡人則會自取滅亡。但是事情並不總是按著這個劇情發展。當惡人蓬勃發展,基督徒會感到這個世界已經顛倒,他們的信仰被證實是枉然的。

在困難的時候,我們傾向關注那些通過敗壞的行為或裙帶關係致富的人,並且相信我們也必須這麼做才能擺脫貧窮。但是事實上,我們只是確保自己和他們一樣被人唾棄和被神定罪。

如果我們決定信靠神,必須完全而不只是表面上這麼做。一個人用詭計去獲得財富是一件壞事。如果同時還假裝忠於神,那就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我們最好問一下其他人,當他們在觀察我們的工作和我們工作的方式時,他們看到了什麼。我們是否在道德上走捷徑,歧視或者惡待他人,卻用滿口的“祝福”,“神的旨意”或者“眷顧”來為自己辯護?或許我們不應該輕易地將表面上的成功歸於神的旨意,而是更願意坦然地說,“我不配得。”

禱告:主耶穌,有時候邪惡的道路似乎會通往成功。幫助我完全信靠你和你的道路,而不是敗壞之道,在重要的事情上取得成功。願我的心專注於你。阿門。

進一步探索:閱讀“面對不道德的人成功時的焦慮(詩篇49, 50, 52, 62)”,摘自工作神學聖經註釋。


内容由Theology of Work提供,并授权Called To Work職場使命翻译及刊载. 由工作神学项目公司(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Inc.)推出的工作神学项目,基于www.theologyofwork.org发布的在线资料,依据“知识共享”组织(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非商业性使用4.0国际(CC BY-NC 4.0)许可协议受权使用。 您必须给出工作神学项目组公司(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Inc.,)适当的署名,且不得以任何方式暗示授权人为你或你的使用方式背书,在非商业用途下,可自由分享(复制、发布及传输),重混(调整)此份材料。 © 2014 by the 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若無其他標註,經文引用皆出於新標點和合本聖經。Copyright © 1996 Hong Kong Bible Society. Used by permission

18. 在職場上以敬重和尊嚴待人

閱讀經文:約伯記31:13-15

一個敬虔的僱主會以敬重和尊嚴對待他的員工。這一點很明顯地體現在約伯認真對待僕人的抱怨上(約伯記31:13-15)。約伯正確地指出那些有權柄的人將來都要在神面前,為他們是如何對待屬下而受審。         

神會詢問這些屬下,上司是如何對待他們的。對上司來說,趁著還有機會彌補錯誤,去詢問他們的屬下這個問題是明智之舉。真實和謙卑跟隨神的人,有一個特質就是敞開地面對自己可能會犯錯。這一點最明顯地表現在他們願意回應所有合理的抱怨上。

現今這個時代,我們在職場上看到為爭取種族、宗教、國籍、性別、階級和其他方面的平等而做出巨大的努力。約伯記在數千年前就已經預料到這些掙扎。然而,約伯超越僅僅只是人口類別形式上的平等。他認為家裏的每一個人都享有平等的尊嚴。不管個人的感受或者需要做出怎樣的犧牲,當我們因著他們是神的孩子而以敬重和尊嚴對待每一個人的時候,就跟約伯一樣了。

這個真理並不意味著基督徒老闆不應該在職場上建立高標準。無論如何,它確實要求任何職場關係的精神都要是敬重和尊嚴,尤其是對有權柄的人而言。

禱告:耶穌,因著他們是神的孩子,按照你的形像和樣式被造,願我以敬重和尊嚴對待與我共事和遇見的每一個人。阿門。

進一步探索:閱讀“約伯運用在職場上的道德原則(約伯記31)”,摘自工作神學聖經注釋。


内容由Theology of Work提供,并授权Called To Work職場使命翻译及刊载. 由工作神学项目公司(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Inc.)推出的工作神学项目,基于www.theologyofwork.org发布的在线资料,依据“知识共享”组织(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非商业性使用4.0国际(CC BY-NC 4.0)许可协议受权使用。 您必须给出工作神学项目组公司(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Inc.,)适当的署名,且不得以任何方式暗示授权人为你或你的使用方式背书,在非商业用途下,可自由分享(复制、发布及传输),重混(调整)此份材料。 © 2014 by the 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若無其他標註,經文引用皆出於新標點和合本聖經。Copyright © 1996 Hong Kong Bible Society. Used by permission

17. 在工作中承擔風險

閱讀經文:以斯帖記3:5-15;4:5-16

以斯帖進入亞哈隨魯王的宮殿使她得到了權力和影響力。在堂哥末底改的囑咐下,隱瞞了她猶太人的血統。她似乎對於神把她放在那個位置,是否有任何計劃和目的完全不感興趣。事實上,以斯帖記中甚至沒有提到過神。但是神仍然有祂的計劃。

末底改後來和亞哈隨魯王的最高官員哈曼發生衝突。哈曼的回應不僅僅是密謀殺害末底改,還要滅絕所有的猶大人。以斯帖抗拒參與其中,認為會威脅到她的地位,甚至危及她的生命。末底改回覆她說:“你莫想在王宮裡強過一切猶大人,得免這禍。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

以斯帖可以繼續隱瞞她的猶太人血統,作為薛西斯後宮的第一夫人渡過餘生。或者是掌握生命盡她所能地去拯救自己的同胞。以斯帖冒著失去王后的地位、財產和生命的風險,承擔去和王交涉的任務。

服事神需要我們冒著失去職位的風險。如果你用你的职位服事神,你可能会失去你的职位和前途。然而事實是就算我們不服事神,我們的職位也會面臨風險。冒險用你無法保留的東西去獲得你無法失去的東西,並不愚蠢。服事神所做的工永遠不會白費。

今天神可以怎樣使用你呢?

禱告:感謝神,爲著這時刻賜給我在世界中的職位。儘管我是有限的,幫助我使用我所擁有的能力和職位在今天能成就你美好的旨意。我將生命交托給你,我將盼望寄托在你身上。阿門。

進一步探索:閱讀“以斯帖記與工作”,摘自工作神學聖經註釋。


内容由Theology of Work提供,并授权Called To Work職場使命翻译及刊载. 由工作神学项目公司(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Inc.)推出的工作神学项目,基于www.theologyofwork.org发布的在线资料,依据“知识共享”组织(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非商业性使用4.0国际(CC BY-NC 4.0)许可协议受权使用。 您必须给出工作神学项目组公司(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Inc.,)适当的署名,且不得以任何方式暗示授权人为你或你的使用方式背书,在非商业用途下,可自由分享(复制、发布及传输),重混(调整)此份材料。 © 2014 by the 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若無其他標註,經文引用皆出於新標點和合本聖經。Copyright © 1996 Hong Kong Bible Society. Used by permission